实验室主任
丁奎岭,男,汉族,1966年3月生,河南永城人,理学博士,教授。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 1990年10月至1998年12月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95年晋升教授,其间1993年9月-1994年9月在日本龙谷大学做博士后、1997年10月-1998年10月在东京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历任研究员、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所长,其间2003年8月至2003年11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担任访问教授。2009年5月至2018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所长。2018年9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9年9月起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主任。2023年2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丁奎岭院士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提出并成功实践了手性催化剂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发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与催化剂。在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等十多个国际著名化学刊物担任编委、顾问编委,担任化学学报、Org. Lett.副主编、有机化学主编、Chem. Eur. J.共同主席,担任IUPAC导向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国际会议(OMCOS)以及金属有机与催化国际会议(OM & Cat)咨委。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精英、Eli Lilly Scientific Excellence Award in Chemistry、中国化学会第六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和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首届日本国际有机化学基金会(IOCF)吉田奖(Yoshida Prize)和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上海市优秀院所长奖、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实验室副主任
周永丰,男,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导。
1995年9月至2001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05年7月留校任教,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2010年晋升为教授。2018年10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2020年9月起同时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2021年3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执行主任。2022年10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常务副院长。2024年1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党委书记。
主要从事超分子自组装,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合成,生物膜仿生自组装,多尺度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获2019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已经发表论文150余篇,H-index 50。自2019年10月起担任Elsevier旗下杂志《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副主编。兼任《Langmuir》、《高分子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杂志编委。
实验室副主任
张万斌,男,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
1981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3年留校历任助教,讲师。1993年10月至1997年3月,获日本政府奖学金赴日本大阪大学留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4月至2001年5月,在大阪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01年6月至2003年1月就职于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横浜综合研究所。2003年2月至今,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起担任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催化剂的创制、反应的设计以及工艺的开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多种手性化合物产业化合成的关键技术突破并完成技术转让。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包括Science, Nat. Chem., J. Am. Chem. Soc.等顶级化学期刊在内的SCI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化学会会士,上海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多项奖励。2025年5月,获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实验室副主任
颜徐州,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B类)[原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22)和东方学者(2018)计划。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1986年7月出生于江苏连云港。2009年6月本科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9月获得浙江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导师黄飞鹤教授。2014年10月-2016年7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Utah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导师Peter J. Stang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化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工作,导师鲍哲南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9月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担任课题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互锁聚合物和动态高分子材料。
2010年至今已在国际核心化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Nature Chem.、Nature Electron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CCS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等,参与3本英文专著章节撰写。发表的论文已被引用23000余次,h-index为69。曾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2013)、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6)、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21)、华为海纳百川学术活动优秀合作伙伴奖(2022)、ACS Youth Forum Award (2022)、全国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学术新星奖(2023)、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2024)、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青年创新学术讲座奖(2024)。入选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2020)、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7-2023)、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1-2024)。应邀担任RSC Applied Chemistry、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Science China Chemistry、Aggregate和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等期刊(青年)编委。